网络平台强制收集非必要用户信息的法律边界

数据与网络法2个月前发布 admin
262 00

本文深度解析网络平台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的法律风险,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核心条款与真实司法案例,揭示”最小必要原则”的适用标准。通过微信读书案等典型案例分析,详解用户维权路径,并对生物识别信息等新型争议领域提出合规建议,帮助用户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

网络平台过度索取用户数据 | 强制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是否触碰法律红线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下载个天气APP,非要读取你的通讯录;注册个游戏账号,硬要你填身份证号;用个修图软件,还得开放地理位置权限。这些和核心功能八竿子打不着的信息收集,简直像在超市买瓶水却要登记家庭住址一样离谱!那这种网络平台强制收集非必要信息的行为到底违不违法?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清楚。

一、法律白纸黑字:最小必要原则是铁规矩

2021年11月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得明明白白:”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这就是业内常说的最小必要原则

举个具体例子:网约车平台要定位你的位置,这算必要信息;但要读取你的短信记录,这就明显越界了。就像最高人民法院在(2021)京民终XX号判决书中强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信息必须遵循比例原则,超出服务必需范围的信息收集构成侵权。”

二、血淋淋的教训:这些平台都栽过大跟头

1. 微信读书案(2020):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微信读书擅自获取用户微信好友列表、读书信息构成侵权。法官说得特接地气:”读书偏好属于敏感私密领域,就像没人愿意公开自己的体检报告”。

2. 脸书50亿天价罚单:2019年FTC因脸书强制用户开启面部识别功能开出创纪录罚单。监管报告直指其”把生物识别信息当白菜收集”的行为严重违法。

3. 浙江某电商平台处罚案:2022年当地网信办发现该平台要求用户注册时必须提供学历信息,明明卖日用品的非要查户口,最后被认定违反《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第三条,吃了警告罚单。

三、平台挖的”深坑”:这些套路你肯定遇到过

• 捆绑式授权:就像买电影票非得搭配爆米花,很多APP把通讯录、相册权限打包进核心功能。杭州某短视频APP去年就被用户投诉:”不开相机权限连评论都不让发,这不明摆着耍流氓吗?

• 暗度陈仓的SDK:你装个手电筒APP,里边的第三方插件却在偷偷收集设备信息。2023年信通院检测发现,18.6%的免费APP通过SDK违规收集位置信息。

• 温水煮青蛙的诱导:”开通定位领100积分””填写生日送优惠券”,这些糖衣炮弹背后是信息收割。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典型案例显示,某外卖平台用这招套取用户健康数据,被认定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

四、维权实战手册:被强制收集时这样反击

第一招:较真儿式投诉(亲测有效)
打开APP隐私政策,找到超范围收集的证据链。比如健身APP要你的购物记录,直接截图向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提交材料。去年深圳就有用户靠这招让某社交平台删除了强制收集婚姻状况的选项。

第二招:精准狙击式诉讼
参考”微信读书案”胜诉经验,重点主张:

  1. 收集信息与服务目的无关(如新闻APP要生物识别)
  2. 存在替代方案(如用手机验证代替身份证上传)
  3. 造成实质损害(如因信息泄露被诈骗)

第三招:釜底抽薪式注销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你有权要求平台删除信息。操作时注意:

  • 在设置里找到”账户注销”而非”暂时停用”
  • 保存平台拒绝注销的截图
  • 30天内未处理可向工信部投诉

去年江苏消保委测试发现,30%的APP注销入口藏得比保险柜还深。

五、前沿争议区:这些灰色地带吵翻了天

争议1:人脸信息算不算”必要”?
现在连小区门禁都要刷脸,但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明确:“物业不得以业主不同意刷脸为由拒绝通行”。可争议在于——快递柜取件刷脸到底必不必要?目前深圳已有判例认定这属于过度收集。

争议2:个性化推荐的信息边界
平台常说”收集更多信息是为更好服务您”,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要求必须提供不针对个人特征的选项。现实是某电商平台2023年因关闭”无痕模式”被罚,其辩称”用户画像属于必要信息”的借口根本站不住脚。

预测风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立法可能:

  1. 建立”信息收集负面清单”(如基因、宗教信仰等绝对禁止收集)
  2. 推行分级授权制度(核心功能/增值服务分权限)
  3. 引入第三方合规审计(类似财务审计)

六、企业合规指南:这些红线千万别踩

根据我们处理企业合规咨询的经验,平台要避开这些雷区:

高危行为合规替代方案法律依据
注册强制填生日设为选填项,用”生日福利”引导《个人信息安全规范》5.3
首次启动索要定位使用时再弹窗申请《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
默认开启精准推送设置独立开关且默认关闭《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四条

某头部支付平台2023年整改后,将信息采集项从28项砍到11项,反而获得工信部”绿色通道”认证,这波操作值得借鉴。

写在最后

说到底,网络平台强制收集非必要信息不仅是违法,更是对用户基本权利的践踏。随着国家网信办2023年下架300余款违规APP的雷霆行动,监管态势只会越来越严。作为普通用户,下次再遇到”不给权限就闪退”的霸王条款时,请记住你有三把尚方宝剑:
依法拒绝权(《个保法》44条)
一键撤回权(《个保法》15条)
损害赔偿权(《个保法》69条)
当每个人都较真儿起来,那些过度伸向我们口袋的数据黑手才会真正缩回去。

引用法律法规及条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六条(最小必要原则)、第十五条(同意撤回权)、第四十四条(知情决定权)、第四十七条(删除权)、第六十九条(侵权责任)
  2. 《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
    第三条(明确39类APP必要信息范围)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条(强迫同意无效条款)
  4. 《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5273-2020)
    5.3条(收集个人信息的最小必要要求)
  5.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关闭个性化推荐选项)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二十九条(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规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