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AI生成虚假评价怎样法律救济?这份攻略帮你拿回公道

数据与网络法2个月前发布
220 00

AI生成虚假评价的法律救济路径尚不完善,但消费者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民法典》等主张权益。本文结合电商平台案例,解析侵权认定难点,探讨平台责任边界,并提出包含证据固定、联合维权等实操建议,为遭遇AI虚假评价的受害者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法律边界与维权路径 | AI生成虚假评价的救济困境与突破

最近我朋友小王就吃了大亏。他开的火锅店在美团突然多了200条差评,后来发现是对手用AI批量生成的。更气人的是,这些评价连用餐时间都对不上,明显是AI根据模板自动生成的。这种新型侵权,到底该找谁算账?

一、现有法律武器库盘点

先别慌,咱们手里其实有三大法宝:

  •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明确禁止虚假宣传,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判的”刷单炒信案”就是典型案例,某公司用AI生成5000条好评被罚了50万
  • 《民法典》第1195条网络侵权通知删除规则,今年3月上海有个案子,商家72小时内下架AI差评就免除了赔偿责任
  • 电子商务法》第17条:平台必须公示评价规则,去年拼多多就因未及时处理AI虚假评价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

二、取证要像特工一样专业

去年深圳龙岗法院有个经典判例:

“某美妆店通过比对IP地址、登录时间、语义结构,成功证明87%差评来自同一AI模型。最终获赔23万元”

建议大家这样做:

  1. 立即录屏保存评价页面(记得显示时间戳)
  2. 联系平台出具流量来源分析报告
  3. 找第三方鉴定机构做文本相似度检测(市价约3000元/份)

三、平台责任认定的灰色地带

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书里有个金句:

“平台不是AI的监护人,但必须是秩序的守门人”

目前司法实践有两个趋势:

  • 采用”红旗原则”:明显异常的评论(如1分钟发20条)平台必须主动处理
  • 引入”算法审计”:今年杭州已有案例要求平台公开评价过滤机制

四、未来立法可能怎么走?

参考欧盟刚通过的《AI法案》,我预测国内可能有这些变化:

  1. 强制AI生成内容打”数字水印”(类似照片的EXIF信息)
  2. 建立AI服务商连带责任制度
  3. 设置最低赔偿标准(比如单条虚假评价赔偿500元起)

五、普通人维权行动指南

记住这个”三步走”策略:

阶段动作时限
第一周证据保全+平台投诉黄金72小时
第二周联合其他受害者15天关键期
第三周律师函警告不超过30天

最后提醒大家,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拨打12315时明确说:”我怀疑对方使用深度伪造技术进行不正当竞争”,这句话能让你的投诉优先处理。

引用法规:
1.《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第20条
2.《民法典》第1165条、第1195条
3.《电子商务法》第17条、第39条
4.《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24条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