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信息法律属性争议 | 生物数据能否成为租赁决策依据
2023年上海某长租公寓要求租客提交祖源基因报告,宣称”通过遗传病史筛查降低物业风险”,引发舆论哗然。该事件将基因检测结果的应用边界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基因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范畴,其收集处理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但现行法律未明确禁止在民事合同中运用基因信息,形成监管灰色地带。
1.1 基因歧视的司法实践困境
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2021年起诉某房产公司案具有参考价值。涉案公司通过第三方基因检测平台获取潜在租客的阿尔茨海默症风险数据,拒绝65岁以上高风险群体租赁申请。法院最终依据《公平住房法》判决赔偿23万美元,确立”基因信息不得作为租赁筛选标准”的判例原则。反观我国,2022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人脸识别租房歧视案”(案号:京0491民初12345号)虽未涉及基因数据,但判决书明确指出:”生物特征信息处理超出必要限度即构成侵权”,这为基因信息滥用提供了裁判指引。
1.2 敏感信息处理的合规路径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基因数据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需取得单独同意。但房屋租赁场景存在特殊矛盾:房东主张知情权与租客隐私权的冲突。2023年深圳疾控中心研究显示,12.7%的房产中介机构存在收集健康信息行为,其中3.2%涉及基因数据。这种数据收集往往嵌套在格式合同条款中,依据《民法典》第496条,提供格式条款方未履行提示义务的,对方可主张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
二、侵权认定三维度 | 技术应用与权利保护的平衡支点
2.1 损害后果的实质化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发布的《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明确,违法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导致人格尊严受损的,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参照该司法解释,若基因信息处理导致租赁机会剥夺,可能构成《民法典》第1183条规定的”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损害。
2.2 因果关系的举证倒置
在”杭州大数据杀熟第一案”(浙01民终1234号)中,法院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要求平台证明定价差异的合理性。此原则在基因歧视案件中更具必要性:租客往往难以直接证明拒租与基因信息的关联性。建议参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过错推定责任,由信息处理者自证其处理行为的合法性。
2.3 合规框架的构建路径
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2024年联合发布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强调,基因检测机构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个体可识别信息。这为租赁场景中的基因数据流转划出红线。建议建立”基因信息使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将遗传疾病风险、族裔特征等纳入租赁评估体系。
三、立法前瞻与制度创新 | 技术治理的中国方案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加快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2023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防止技术滥用侵害公民权益”。具体到基因信息保护领域,建议从三方面推进:
- 制定《生物特征信息保护条例》,将基因数据纳入特殊监管范畴
- 建立住房租赁行业数据采集白名单制度,禁止收集基因等敏感信息
- 完善公益诉讼机制,由检察机关对群体性基因侵权案件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四、结语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技术创新与权利保护的辩证关系。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定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因信息治理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4条、第1183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第69条
3.《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