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保障 | 残疾人离婚财产执行难的破局路径分析

残疾人保障1周前发布
32 00

本文聚焦残疾人离婚后财产执行难问题,从法律框架、司法实践及社会支持三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典型案例与《民法典》《民事诉讼法》条文解析,提出建立特殊财产申报制度、完善执行协助体系等解决方案,并探讨未来立法方向。文中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完善残疾人司法保障机制,确保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司法困境:特殊群体遭遇的执行困局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司法统计,涉及残疾人离婚案件执行到位率仅为43.7%,较普通案件低26个百分点。2021年江苏某基层法院审理的李某(肢体残疾三级)离婚案具有典型性:法院判决前夫应支付12万元补偿款,但因被执行人转移名下房产、虚构债务,历时3年仍未完全执行。

(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2年度司法保障白皮书》)

核心症结分析

  • 财产隐匿技术升级:2023年广东某案显示,被执行人通过虚拟货币账户转移资产
  • 执行程序适配不足:残疾人取证能力受限,难以满足《民事诉讼法》第64条举证要求
  • 执行人员专业盲区:对辅助器具、特殊抚恤金的执行标准缺乏统一认知

制度构建:多维解困体系设计

特殊财产申报制度

建议参照《企业破产法》第15条债务人财产申报规定,在离婚诉讼中建立强制财产申报制度。上海浦东法院试点要求涉残案件当事人签署《诚信申报承诺书》,虚假申报可直接追究拒执罪。

执行协助网络建设

建立”法院+残联+社区”三位一体协助机制:

  • 残联提供辅助器具价值评估
  • 社区网格员协助财产线索摸排
  • 法院设立执行快速通道

国家司法救助衔接

依据《关于加强残疾人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对确无执行可能的案件,启动”执行+救助”模式。北京某区法院2022年通过司法救助基金先行垫付补偿款,再向被执行人追偿的成功率达78%。

立法前瞻:特殊保护机制构想

建议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中增设专门条款:

“对涉及残疾人权益的执行案件,执行法院应当采取适应其身心特点的执行措施。必要时应商请残疾人联合会提供专业协助。”

同时探索建立残疾人离婚财产执行保险制度,通过社会化机制分散执行风险。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始终将残疾人权益保障作为人权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特殊群体司法保护”,相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残疾人离婚财产执行难题必将得到根本性解决。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