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赎回通知程序不当的法律效力争议与司法审查路径 | 基于实务案例的合规性分析

投融资法律3天前发布
27 00

本文围绕“可转债赎回通知程序不当是否影响效力”展开专业分析,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证券法第86条等核心法律依据,系统梳理程序瑕疵对赎回行为效力的认定标准。通过对比中美司法实践差异,提出程序合规性审查的“三要素模型”,并为发行人及投资者提供实务操作建议。

一、程序瑕疵对法律效力的穿透式影响

2023年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的“东方财富证券可转债赎回纠纷案”,首次确立程序性瑕疵可能构成实质违法。该案中,发行人虽在交易所公告赎回信息,但未按募集说明书约定通过EMS寄送书面通知,导致部分境外投资者未能及时转股。法院最终认定赎回行为无效,判决依据《证券法》第86条及《民法典》第472条,强调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双重标准。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 平安银行可转债案(2021):采用官网公告+短信通知方式,虽未完全按募集文件执行,但法院认定已实现“有效到达”
  • 美国特拉华州法院Saba案(2022):严格要求必须采用书面挂号信方式,电子通知仅作为补充手段

二、司法审查的三大核心维度

1. 通知方式的适格性

根据《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第45条,通知方式必须符合募集说明书约定。2022年证监会处罚的“华泰证券案例”显示,将公告媒介从指定报纸变更为网络平台即构成程序违法。

2. 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最高人民法院(2020)民终字第132号判决提出“实质到达”标准,要求发行人举证证明投资者已实际知悉赎回信息,不能仅以程序完成为抗辩理由。

三、法律空白地带的合规建议

针对《证券法》未明确规定的通知时限问题,建议参照中国证监会2023年《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的“T+3”原则:

  1. 赎回决议公告日(T日)
  2. 书面通知发出截止日(T+1日)
  3. 异议期届满日(T+3日)

四、制度完善的方向预测

结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规划(2023-2025)》,未来可能在以下方面进行规制创新:

改革方向具体内容
通知方式建立中央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穿透式通知
效力认定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规范举证责任

在我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