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码与社会信用联动的技术图景 | 生物特征数据滥用风险亟需制度规范
2023年杭州某科技公司开发的”基因健康分”系统引发舆论哗然,该系统通过分析用户唾液样本中的APOE基因型,预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并生成信用评分。这一事件将基因数据应用的合法性争议推向风口浪尖,暴露出生物技术发展与社会治理需求之间的深刻矛盾。
现行法律框架的明确与模糊地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将生物识别信息列入敏感个人信息范畴,要求处理者取得单独同意。但具体到基因数据的法律定性仍存争议:
1. 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司法解释明确,基因序列属于”可能影响人身安全的生物特征数据”
2. 卫健委《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规定科研机构需审批才能处理基因数据
3. 发改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草案)》未提及生物特征数据应用场景
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解析
深圳前海微基因公司2021年因未经授权将3.2万份用户基因数据用于信用评估模型训练,被网信办依据《数据安全法》第四十五条处以420万元罚款。该案判决书明确指出:”基因信息与个人信用状况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擅自关联构成数据滥用”。
对比美国GINA法案(2008)禁止雇主和保险公司使用基因信息,我国在生物数据场景化应用领域尚未建立专门立法。中国政法大学徐爽教授指出:”社会信用体系与基因数据结合,可能构成《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的’人格尊严侵害'”。
技术治理的伦理困境与制度创新
蚂蚁集团2024年公布的基因数据脱敏技术专利显示,通过片段哈希算法可使原始基因序列不可逆转化。这种技术路径为数据合规使用提供了新思路,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测试表明,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仍存在0.7%的重识别风险。
建议构建三级生物数据管理体系:
– 基础层:全基因组数据纳入国家生物安全监管
– 应用层:疾病相关位点数据实施动态授权机制
– 衍生层:基因特征评分需通过科技伦理委员会审查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改造路径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第9条将基因数据列为特殊类别信息,但允许成员国在公共健康领域例外使用。这种弹性条款对我国具有借鉴价值,如在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防控中,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建立基因数据临时使用机制。
需特别注意西方”基因决定论”的意识形态风险。复旦大学张江莉教授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因数据应用绝不能成为新型歧视工具”。
未来立法方向预测
结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预计将出现:
1. 基因数据分类分级标准(2025年前)
2. 生物特征数据使用负面清单(2026年前)
3. 社会信用领域生物数据应用白名单(2027年前)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为制度设计指明方向,建议在各级科技伦理委员会下设基因数据应用审查分委会,建立党政机关主导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八条、第三十条
- 《数据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五条
-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 《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