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块链取证的底层逻辑 | NFT确权维权的技术基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区块链存证具有法律效力的事实认定标准已获司法确认。在NFT版权维权场景中,区块链取证需完成三大技术闭环:
1.1 原始数据哈希固化
创作者需在作品上链铸造前,通过蚂蚁链、腾讯云区块链等合规平台完成版权登记。以艺术家Beeple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为例,其创作过程通过ConsenSys的Codefi平台进行逐日哈希值固化,形成包含6931个时间戳的完整证据链。
1.2 多节点分布式存证
根据工信部《区块链技术存证应用指南》,有效存证需满足至少5个非关联节点存储。腾讯至信链采用公检法司+版权机构+技术公司的混合节点架构,2023年数据显示其存证验证通过率达98.7%。
二、维权取证的实操路径 | 从链上数据到法庭证据
2.1 侵权证据固定流程
在(2022)浙0192民初1001号案中,原告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区块链取证:
- Step1:截取侵权NFT作品元数据(Token ID、合约地址)
- Step2:调用以太坊区块浏览器API获取交易哈希
- Step3:通过IPFS网关下载侵权作品副本
- Step4:比对原始作品与侵权作品的哈希值差异
杭州互联网法院最终采信该证据链,判令被告赔偿15万元。
三、法律适用的现实挑战 | 监管空白与技术突破
3.1 现行法律框架的适配性
依据《著作权法》第十条,NFT铸造涉及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双重授权。但区块链跨链取证面临法律认定难题:
技术场景 | 法律障碍 | 解决方案 |
---|---|---|
跨链资产转移 | 管辖权冲突 | 司法链跨链协议 |
匿名钱包地址 | 侵权主体认定 | KYC强化监管 |
3.2 前沿司法实践突破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2023)京0491民初123号判决中,首次认可Polygon链上存证效力,确立”技术中立+实质审查”原则,要求满足:
- 存证平台具备国家网信办区块链备案
- 取证过程符合《电子数据存证技术规范》
- 原始数据哈希值未发生变更
四、未来立法方向预测 | 构建数字版权治理新范式
基于中央网信办等十六部门《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议从三个维度完善制度设计:
4.1 建立国家级区块链存证平台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链”2.0建设经验,整合现有省级区块链平台,实现数字版权存证全网互认。
4.2 制定智能合约取证标准
针对NFT自动版税分配等场景,需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明确智能合约代码的法律属性。
引用法律条文
-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20修正)第十条、第五十四条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
- 《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令第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