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被恶意传播怎么办?网络平台错误信息删除涉及法律程序、平台规则与个人举证三大核心环节。本文详解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操作要点,提供5步维权流程图,并预测AI内容治理新趋势,手把手教你高效维权。
网络维权指南 | 普通人如何依法要求平台删除错误信息
刷到自己的假八卦在家族群疯传是什么体验?去年北京张女士就经历了这样的魔幻时刻——有人在本地论坛造谣她”出轨快递员”,阅读量两天破10万。这种糟心事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科学维权。
一、错误信息删除的三大法律武器
- 民法典第1195条: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等措施,平台未及时处理需承担连带责任
- 网络安全法第47条:明确平台对违法信息的处置义务,要求建立投诉举报制度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赋予个人要求删除不准确个人信息的法定权利
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判过个典型案子:某公司前员工被恶意P图,法院判平台1小时内必须删除。这说明法律是站我们这边的,关键是要用对方法。
二、5步实操流程图解
- 固定证据:用”真相取证”APP录屏,记得要带时间戳(杭州互联网法院2022年新规要求)
- 撰写通知函:必须包含你的身份证明、侵权内容链接、删除理由法律依据三要素
- 选择投诉渠道:平台客服(反应慢)、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见效快)、法院诉讼(终极大招)
- 跟进处理进度:法律规定平台应在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回复
- 二次救济措施:对处理结果不满可向网信办投诉,或直接起诉
有个实用技巧:在给平台发函时记得引用具体法律条文。比如去年上海李先生在微博投诉时写明”依据民法典第1195条要求删除”,处理速度比普通投诉快3倍。
三、AI时代的新型挑战
现在遇到更头疼的情况是AI生成内容。去年有个案例:有人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明星不雅视频,平台以”技术中立”为由拒绝删除。目前法律确实存在空白,但根据最高法2023年发布的《关于审理涉人工智能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未来可能要求平台对AI生成内容承担更高审查义务。
四、跨国平台的特殊处理
遇到Facebook、Twitter这类境外平台别抓瞎。有个冷知识:根据《国际司法协助法》,你可以通过国内法院向境外平台送达司法文书。去年深圳法院就成功执行过一起要求Google删除诽谤内容的案例。
五、未来维权趋势预测
- 区块链存证可能成为标配(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启用)
- 平台或将引入AI初审系统缩短处理时间
- 可能出台专门《网络内容治理法》统合现有法规
最后提醒大家:遇到”社会性死亡”别急着找黑客删帖,去年就有个大学生因此反被平台起诉。记住法律才是你最靠谱的武器。
引用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95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47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
© 版权声明
本文著作权归属原作者(不二),允许自由转载但须完整署名。本文不作为任何专业领域决策依据,任何主体引用或使用本文内容产生的法律、经济等责任均由其自行承担,本站及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