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网络诽谤怎样追究境外发布者? | 法律追责与跨境协作的挑战

涉外法律9小时前发布
23 00

跨国网络诽谤案件频发,但如何追究境外发布者的法律责任却成为难题。本文从法律依据、跨境协作、取证难点等角度,结合案例探讨跨国网络诽谤的追责路径,并提出未来法律完善的方向。

跨国网络诽谤的法律困境

咱们先来说说,为啥跨国网络诽谤这么难搞?首先,网络无国界,但法律有国界啊!一个人在境外发个帖子,可能瞬间就传遍全球,但各国的法律体系、对诽谤的认定标准都不一样,这就给追责带来了巨大挑战。

举个例子,2019年,某中国企业家在境外社交媒体上被诽谤,发布者位于美国。按照中国法律,这妥妥是诽谤,但美国那边可能认为这是言论自由。你说这咋整?

追究境外发布者的法律依据

虽然难,但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咱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法律依据入手:

  1. 《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
  2. 《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
  3. 《网络安全法》:第12条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措施,防止网络信息传播中的违法行为。

这些法律虽然主要是针对国内案件,但在跨国案件中也可以作为依据,只是需要结合国际私法的规则来适用。

跨境协作的实践与挑战

说到跨国案件,就不得不提跨境协作。目前,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签订了司法协助条约,比如《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通过这些条约,可以请求境外执法机构协助调查取证。

但实际操作中,跨境协作的效率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2018年某起跨国网络诽谤案件,从提出协助请求到最终获取证据,耗时近一年。这期间,诽谤信息早已广泛传播,给受害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取证难点的突破

取证是跨国网络诽谤案件的另一大难点。境外发布者的身份信息、IP地址、服务器位置等关键证据,往往掌握在境外网络服务提供商手中。要获取这些证据,通常需要通过司法协助途径,耗时耗力。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取证方法正在被探索。比如,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固定电子证据,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再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分析海量网络数据,快速锁定诽谤信息的源头。

未来法律完善的方向

面对跨国网络诽谤的挑战,未来法律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1. 明确管辖权规则:对于跨国网络诽谤案件,应明确哪些国家具有管辖权,避免管辖权冲突。
  2. 加强国际协作:推动更多国家加入《布达佩斯网络犯罪公约》,建立更高效的跨境协作机制。
  3. 完善电子证据规则:制定统一的电子证据采集、固定、认证规则,提高取证效率。

总之,跨国网络诽谤的追责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随着法律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引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12条
  • 《中美刑事司法协助协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