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解析零工从业者突发疾病的工伤认定困境,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劳动关系认定、举证责任等核心难题,结合《工伤保险条例》及人社部新政,探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进展,为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法律路径。
零工经济下的权益盲区 | 突发疾病工伤认定难题的破解之道
一、工伤认定的法律基准与现实困境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视同工伤。但该条款的适用前提是存在法定劳动关系。零工从业者与平台间的法律关系存在显著特殊性:
- 劳动关系认定困境:平台普遍采用合作协议替代劳动合同,规避用人主体责任(如某外卖平台与骑手签订的《服务合作协议》)
- 工作场景特殊性:接单间隙、等单时段是否属”工作时间”?送餐途中突发疾病是否在”工作岗位”?司法实践中存在重大分歧
- 数据控制权不对等:从业者突发疾病时,接单记录、行动轨迹等关键证据均掌握在平台手中,导致举证困难
二、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北京外卖骑手猝死案(2021)
王某在午高峰送餐时突发心梗死亡,家属申请工伤认定。平台以”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赔偿。法院最终依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通过考勤管理、订单派送规则、奖惩制度等要素,认定实质劳动关系存在,判决按工伤标准赔偿。
案例2:深圳网约车司机脑溢血案(2022)
李某在等待接单期间突发脑溢血,抢救后瘫痪。人社部门以”非运营状态”为由不予认定工伤。法院审理认为,司机处于平台系统实时监控下,随时可能接单,应视为工作时间的合理延伸,最终逆转认定工伤。
案例3:广州家政服务员猝死争议(2020)
钟某在客户家中清洁时昏迷,送医后确诊脑卒中。平台主张其属”独立承揽人”。此案因缺乏明确法律依据,最终通过调解解决,凸显制度空白。
数据揭示困境:人社部2022年统计显示,零工从业者工伤认定申请通过率不足传统用工的30%,主要障碍集中于劳动关系证明(占比67%)和工作场景认定(占比28%)。
三、制度突破与改革方向
1.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进展
2021年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职业伤害保障”概念。目前已在美团、饿了么等7家平台企业试点:
- 江苏试点:采用”按单缴费”模式,平台每单计提0.04元作为保障基金
- 四川方案:建立”即时认定”机制,通过APP定位数据自动触发保障程序
- 浙江创新:将工作准备时间(如电动车充电、装备穿戴)纳入保障范畴
2. 法律关系认定新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劳动争议典型案例指引中,确立”事实优先”原则:
“当平台对从业者的工作时间、任务分配、服务标准等实施实质性管理时,应认定存在劳动关系要件,不因协议名称改变法律实质”
3. 突发疾病认定的拓展解释
学界提出的”三阶认定法”渐成共识:
阶段 | 认定标准 | 案例适用 |
---|---|---|
工作准备期 | 登录接单系统至首单接获 | 司机车辆消毒时发病 |
任务执行期 | 接单至订单完成确认 | 骑手送餐途中晕倒 |
合理过渡期 | 订单完成至系统离线 | 家政员返程时猝死 |
四、维权路径与实操建议
零工从业者突发疾病后应采取的关键步骤:
- 证据固化:立即保存接单记录、平台派单指令、GPS轨迹等电子证据
- 医学关联:要求医院出具疾病发作时间证明,并与工作记录比对
- 多方申诉:同步向平台、人社部门、工会组织(如新业态工会联合会)提出诉求
- 司法救济:在行政机关不予认定时,依法在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海淀区法院2023年首创”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当从业者提供基础证据后,由平台承担不存在劳动关系的举证责任,显著降低维权门槛。
五、制度前瞻与发展趋势
在党中央”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的政策导向下,制度完善呈现三大趋势:
- 单独立法进程加速:《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
- 技术赋能监管: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工作过程存证,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 保障范围扩展:职业病(如骑手膝关节损伤)、过劳猝死等正逐步纳入保障范畴
正如中国社科院2023年《零工经济蓝皮书》所指出的:”建立区别于传统工伤保险的多层次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附:核心法律依据
-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视同工伤的情形认定
- 《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事实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 《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框架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20〕26号):劳动关系实质审查原则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零工从业者权益保障正迎来制度重构的历史机遇。通过法治手段破解工伤认定难题,既是践行”共同富裕”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