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被诱导投资虚拟货币能追回吗?法律解析与维权指南

本文深入剖析老年人遭遇虚拟货币投资骗局后的资金追回路径,通过真实案例解读中国法律框架下的维权可能性。文章援引《刑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法规,分析报案流程、证据收集难点及跨境追偿挑战,并结合监管政策趋势提出务实建议,强调虚拟货币交易在中国的非法性及风险防范要点。

老人深陷虚拟货币骗局 | 被诱导投资的血汗钱如何追回?

2023年,江苏南京一位72岁退休教师被”区块链养老项目”吸引,在诈骗团伙长达半年的情感诱导下,将毕生积蓄86万元投入虚假虚拟货币平台,最终血本无归。此类案件近年呈爆发态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2022年涉老金融诈骗案件中虚拟货币类占比达34%,平均单案损失超50万元。老年人因信息不对称、风险意识薄弱成为主要受害群体。

一、法律定性:虚拟货币交易在中国的非法性与维权基础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银发〔2021〕237号),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严格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从事代币融资活动。这意味着:

  • 投资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老人与平台签订的”投资协议”自始无效
  • 追责依据明确:诈骗团伙可能触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最高可判无期徒刑),或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二、追回可能性的核心影响因素

1. 资金流向的可追溯性
2021年上海闵行区破获的”贝特曼”虚拟货币诈骗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混币器转移赃款至境外交易所,导致200余名老人投资的3200万元仅追回17%。区块链的匿名特性与跨境流动大幅增加追踪难度。

2. 涉案主体是否存续
若诈骗平台仍在运营(如2022年广东”云矿科技”案),公安机关可快速冻结资金,追回率可达40%以上;但若为”跑路型”骗局(如2023年河北”华鑫养老币”案),资金转移完成后追偿率通常低于10%。

3. 证据链完整性
关键证据包括:
– 诱导话术录音/聊天记录(证明欺诈故意)
– 银行流水与区块链交易哈希(资金流向证明)
– 平台宣传材料(虚假承诺证据)
北京海淀法院2023年判决的”比特长者”案中,因受害者完整保存了销售人员承诺”保本收益”的微信记录,最终认定诈骗罪成立并追缴部分资产。

三、维权路径实操指南

1. 刑事报案优先原则
立即携带以下材料向属地经侦报案:
– 转账凭证及加密货币钱包地址
– 投资合同/电子协议
– 推广宣传资料
– 与业务员的沟通记录
依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有权冻结涉案资金,并启动资金返还程序。

2. 民事诉讼的补充作用
若明确知晓资金接收方(如推介人),可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提起不当得利诉讼。2022年杭州中院曾判决某虚拟货币推介人返还老人投资款23万元,但因主要责任人出境,执行率仅32%。

3. 行政举报辅助维权
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举报违规平台,借助《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启动行政查处,为刑事立案创造条件。

四、新型挑战与法律应对趋势

1. 去中心化金融(DeFi)陷阱
2023年曝光的”DAO养老计划”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诈骗,受害老人达500余人。由于协议部署者匿名且无实体运营方,现行《刑法》对犯罪主体认定存在争议。

2. 跨境司法协作瓶颈
据公安部数据,虚拟货币诈骗案涉及境外服务器的比例超80%。虽然中国已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但赃款追回周期普遍长达3-5年,老年人往往难以承受诉讼成本。

立法方向预测
– 可能出台《涉虚拟货币犯罪案件证据规则》,明确链上数据取证标准
– 探索建立”涉诈虚拟货币快速冻结机制”,授权监管机构监控可疑钱包
– 推动国际司法互助协定覆盖加密货币追赃

五、风险防范体系构建建议

1. 家庭监护机制
子女可通过银行设置大额转账延时到账(24小时冷静期),并定期核查父母手机金融类APP。

2. 社区预警网络
参考上海浦东”银发金融卫士”模式,由街道办联合金融机构开展防骗培训,2023年该区涉老虚拟货币诈骗案同比下降67%。

3. 技术防控手段
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虚拟货币交易预警”功能,可自动识别高风险投资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郑重提示:任何声称”保本高收益”的虚拟货币投资均为诈骗,公众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条关于禁止非法金融活动的规定。

结语:维权希望与现实路径

尽管存在追回难度,但通过及时刑事报案(黄金期为转账后72小时)、完整证据固定及专业律师协助,仍可能挽回部分损失。更重要的是强化预防意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完善养老金融保护体系,2023年国务院已推动建立”涉老金融纠纷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筑牢法治防线。

附:本案涉及主要法律条文

  • 《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19条: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有权要求暂停集资行为、查封相关账户
  • 《民法典》第157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